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培养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阐述了原则。广大教师应当深入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问题,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注重培养青年人的“时代感”。时代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既包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又包含着深切的现实指向,更包含着深远的未来诉求。时代感是指人们的意识对时代产生认知或情感等心理上的反应,并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人们的时代感有强有弱,对时代的反应或被动或主动,总体来说,具有较强时代感的人,能够关注时代命题,顺应时代潮流,反之,时代感较弱的人,则会误读时代逻辑、误解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P2)培养时代新人,要着重培养青年人的时代感,让他们能够观察时代、认识时代、解读时代,服务于时代发展,更好地在所处时代条件下创造美好未来。一是要着力培养历史感。时代感建立在历史感之上,在与历史的关照中产生和发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P669) 要带领学生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尤其是自鸦片战争后的百年近代屈辱史,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根源,通过历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二是要培养现实感。现实感是时代感的具体体现,是对真实的、客观的时代进行的整体性思考和把握。要让青年学生学会感知时代、感悟时代和感奋时代,对时代有广泛的、共同的关注,产生对所处时代的情感认同,正确看待时代中存在的问题,自觉敞开胸怀、不懈奋斗,迎接新时代。三是要培养未来感。未来感是时代感的发展趋势,意味着对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认同。时代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静止的,时代从历史而来,也必将走向未来。未来感中包含的理想和希望,是青年人认识和理解时代,提升时代感的强大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抓住当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突出对青年学生的时代感的培养。首先,要强化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时代。理论在时代的发展中形成,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是认识时代问题的基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青年人正确认识时代的理论武器。尤其要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建设,要丰富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途径,充分运用课堂和课后、线上和线下,带领学生“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训练理论思维,科学看待时代的特点和方向。其次,要强化历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了解时代的过往。今天的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长大,泛滥的网络文学,类似重生文、架空文等,影响着他们对于时代的感知,容易产生屏蔽时代、忽略时代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播,也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对党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产生质疑,动摇他们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根基。思政课应强化历史感的培养,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史,要帮助青年学生,自觉将历史的发展变革与时代的逻辑演进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的纵深认识当前时代的理论和实践来源,坚定四个自信。再次,要强化理论与现实的深融,及时回应时代问题。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中,青年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思想困惑,影响了他们对时代的判断。思政课必须及时回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的力量澄清现实中的敏感和复杂问题,正确区分社会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与探索社会制度过程中的曲折性,深刻认识时代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客观评价时代发展中存在的负面问题;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指导学生扩大自身格局和人生境界,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珍惜时代机遇,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潮流,参与时代发展,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