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总结思政课建设长期形成的成功经验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一部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历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改革创新。科学总结好过去成功的经验,就能不断增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的自觉和自信。思政课改革和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在这里,我结合清华大学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谈两点体会和认识。
1.坚持实事求是
办好思政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基础是“事”,就是要以事实为出发点,目标是“是”,就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停留在现象,根本在“实”,就是从现实,不是想象、观念出发,关键在“求”,就是要不断探索、追寻。
实事求是,就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实际出发。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办好思政课,就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事求是,就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遵循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统一要求转化为个性化、差异化的教案,以多样性、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有效落实统一性的要求。实事求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真话、讲真理、讲真实、讲真诚,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启迪学生,才能在学生心理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当好学生的人生引路人。
实事求是,就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科学育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以科学性来表现意识形态性,以学理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就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又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加深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近些年,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研究型教学到以学好为导向的因材施教,从教学相长到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对学生实现状况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和方法手段的选择,不能去对象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思想特点和思想状况。一些课堂教学效果好,往往也是教师在这方面做到比较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扬理论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领会到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
首先要联系学生的专业和思想实际。在大学,专业是学生的基本身份,这一身份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近些年,清华大学“纲要”课教师,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引导学生用艺术作品来表现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知识之惑,更要解思想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出发,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正确的观点,又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敢于亮剑,善于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这无疑会极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其次要联系社会实际。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有用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学生,就要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用”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清华大学“概论”课教师在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首先是让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课前社会调研,开学后,教师在学生课前调研的基础上,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课程结束后,学生与学校暑期主题实践相结合,回到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思考。两个课堂的这种有机结合,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